时间:2023-05-04
来源: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亓梦婕
我校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共建实践基地五周年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
时间:2023-05-04
来源: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亓梦婕
作为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演出周的首场演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共建实践基地五周年的专场演出,2023年4月25日,“乐韵——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北京大学专场音乐会”之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上演。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党委常委、副院长王萃,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迟惠生等共同出席观看了本场音乐会。音乐会由指挥家夏小汤执棒并导赏,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黎雨荷担任小提琴独奏,与中国乐派交响乐团携手呈现。
音乐会上演了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三首管弦乐作品。这些曲目的选取延续了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对经典作品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乐韵》品牌项目自启动以来用当代演绎方式向经典致敬的理念。
《赫布里底群岛序曲》拉开本场音乐会的序幕。这首作品是门德尔松最具有代表性的序曲,乐团以高度融合的音色和层次分明的内声部旋律进行,描绘出赫布里底群岛怪石嶙峋的礁石和汹涌翻腾的海浪,为观众打开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官联觉与想象,感受到大自然的壮观景象与磅礴气势。
我校管弦系副教授、小提琴演奏家黎雨荷与乐团共同呈现了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是与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并列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黎雨荷的演奏感情深沉,音乐跌宕起伏,细腻的演奏技术将音乐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恰到好处。华彩乐段的表演充分展示了演奏家扎实的技术和对音乐作品情感与哲思的深刻理解,全面展现出小提琴乐器在音色和技法方面的特点。乐团的演奏为小提琴独奏建立起具有包容性的支撑,并与小提琴独奏相得益彰,共同掀起音乐会的高潮。
随后,黎雨荷与乐团中提琴演奏家何天意共同演奏返场曲目《帕萨卡利亚》。这首作品是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小调第七羽管键琴组曲》的最后一首,由挪威小提琴家约翰·哈尔沃森改编成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音乐旋律优美温暖,节奏鲜明有力,小提琴与中提琴声部构成此起彼伏的对话,在不断的变奏中将音乐的主题呈现出多彩的音色变化。
音乐会下半场演奏的是贝多芬《“英雄”交响曲》。这首作品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贝多芬作品。随着作品主题的展开,乐团用具有哲思性的音乐表达了一种宏伟的英雄气息,通过鲜明的力度对比和层层递进的音乐律动,塑造了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尤其在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的演奏中,乐团的演奏肃穆庄严,在哀伤的音乐中流露出独特的美感和情绪的张力。
夏小汤指挥在导赏中以富有文学性和画面感的语言为观众介绍了每一首作品所描绘的景象、作品背后的历史、音乐叙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感,并对作品主题动机的发展、作品的结构特点等音乐本体方面进行讲解,深入浅出,让观众在获得听觉审美的同时,深入了解作品特点和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导赏式音乐会是《乐韵》系列的一大亮点,成为高雅艺术音乐进校园、落实高校美育的有效举措,深受北大师生喜爱。夏小汤指挥以激情、潇洒的指挥风格和细致、严谨的艺术处理,与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黎雨荷默契合作,呈现了一场融合艺术性和学术性的音乐盛会。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掌声雷动。本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演奏技术和作品内涵的成熟驾驭。
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自2018年开启共建实践基地以来,不断推出系列精品美育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诠释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理念,展现了新时代美育精神。中国乐派交响乐团作为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核心建设项目,五年来,以高品质、高水平、高规格的音乐会活动走进北京大学,用音乐构建起两校合作的桥梁,将音乐艺术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师生。未来,两校将继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水平人才提供优质平台,共同以音乐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开启高校美育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