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时间:2017-12-28
中国音乐学院 “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 (2016—2020年)
时间:2017-12-28
目 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期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实力得到增强,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对社会的服务贡献能力显著提高,成功总结并纪念了建校五十周年华诞,制定了《中国音乐学院章程》,学校各项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学科建设长足发展,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获批“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培养方面,一是“表演学科艺术博士”取得了新的突破,二是“导师课题制”得到推进,三是正式推出了“中国音乐学院博士文库”;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2011”协同创新计划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心的牵头单位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科研成果丰硕,学术活动活跃。“十二五”期间,我校获批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18项、市级课题33项、校级课题139项。学校资助出版科研创作类著作与丛书6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多位资深教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文华奖、金钟奖、金钟音乐创作和理论评奖等国家级奖项中获终身成就奖、金奖和一等奖等奖项。我校“十二五”期间主办并召开了本学科全国范围和北京市范围、音乐领域内不同主题的系列学术研讨会,共举办83期国音讲坛讲座,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不断扩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水平不断提升,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搭建各类学术研究平台。建立在我校的“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首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优秀”成绩;截至“十二五”末校外“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已建成11个,产生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英文版《Music in China》完成出版;中国乐器博物馆完成了三次“中国乐器研展”等古代及民国乐器的研究、复原、仿制和研究工作;图书馆馆藏进一步丰富,网络文献资源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规模不断扩展,校内读书活动丰富,师生阅览环境优化,图书馆学术性、艺术性、人文性、开放性更加突出。
(二)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艺术实践开拓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创新——学校制定了全新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艺术实践教学,增加了特色课程模块;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拓展音乐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在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试点推进“大作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实施了“本科生公派赴境外学习交流计划”,中外联合培养音乐人才的新模式有所突破;以教研室工作为单位,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完善专业结构布局,实践教学得到加强——“十二五”末,学校专业方向总数达到16个,基本涵盖了音乐类所有相关专业方向,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各专业方向协调发展的局面。建立了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共举办了六届“艺术实践周/月”活动累计举办各类讲座、音乐会、论坛、大师班活动450场;我校师生在国内金钟奖、文华奖、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共获得金奖26项、银奖15项,铜奖17项,优秀奖43项。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支持条件得到大幅优化。“十二五”期间,学校“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获得2014“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金铁霖教授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奖;学校获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二等奖各2 项,共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 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1人、精品教材2部、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3人获奖,北京市教改立项项目9项。制定完善了个性化的教师开课、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试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教学设施购置费逐年提高,支持服务保障性条件大幅优化,确保了教学的高水平运行。
(三)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强校工作取得可喜成果。“十二五”期间制定了学校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均得到长足发展。几年来,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得到改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北京市高等学院教学名师奖5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遴选博士生导师9名。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个,高层次人才1名,创新人才7名,青年骨干教师23名,青年英才10名,签约特聘教授22人。对于进一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对外交流和互访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期间,学校取得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资格,已完成对长、短期留学生360人、学历生64人、进修生30人、短期项目生266人的培养和培训;与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德国萨尔国立音乐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学院等16所世界和港澳台音乐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共接待来自俄罗斯、美国、德国等16个国家地区共128个团组,1027人次来访。五年间,学校接待来访交流讲学的外国专家共计404人次,因公出访和交流共计266个团组,1059人次。
(五)校园建设与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服务质量提升。财务管理及服务水平有大幅提升;预算申报审减率位列市属高校前茅;后勤保障坚强有力,设备设施支持到位,校园环境优美和谐;基本建设有序推进,综合教学楼工程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进度任务;平安校园建设通过验收并形成长效机制。
(六)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保证、监督作用发挥充分,科学化水平得到提升。“十二五”期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顺利完成了两届机构调整和中层干部换届,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级班子建设得到加强,校级班子民主集中制贯彻到位,系级党政班子四层级议事制度得到落实,两级班子的治校理教能力有明显提升。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和选拔任用进一步规范,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业务素质进一步提升,干部的作风建设得到强化。设立了学生党支部,优化了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建立了党支部书记职级晋升的有关制度,配强了支部书记,基本形成了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机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十五条意见成效显著,制订了《中国音乐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方案》和五项具体制度,主体责任清单、监督责任清单落地生根,强化了纪律教育和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大了对问题线索的核实和案件查处,维护了党纪的严肃性。宣传思想工作、统战工作、文化建设和师德建设的格局及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舆论氛围的形成。工会、群团、老干部工作生动活泼,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聚力聚心活动,团结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献策献力,富有成效。总之,我校“十二五”期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强大的引领、保证和监督作用,科学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十二五”期间学校事业的顺利发展。
(七)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附中加强了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排头兵地位和示范作用。专业学科建设有所创新,“混班制”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双轨制教学”改革方案顺利推进;学生在高考中录取比例有较大提高,在国内外重大专业比赛中屡屡获得佳绩:五年间,共320余人次在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得奖项,其中在金钟奖、文华奖和CCTV电视大奖赛等国家级重大专业赛事中取得了7金5银5铜和22个优秀奖的好成绩。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和管理更加规范;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国内外以及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态势是史无前例的,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审时度势,主动迎合大形势是我校制定“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的基础。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当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要求。“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北京被中央定位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四大中心。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是中国音乐学院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为我校“十三五”期间如何更好地承担重要文化责任,增强对首都文化发展的辐射力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提出为高等教育的下阶段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音乐学院建设中国音乐的一流学科,成为世界一流音乐院校的最高行动指南。
(二)“十三五”期间学校特色发展面临的态势
国家和北京市提出的在“十三五”期间教育、文化、人才三方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我校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建立顶层设计的最直接依据。
2.文化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市委提出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先进文化引领高地、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等。
3.人才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等。北京市委提出了“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支持科研人员专职办企业,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等。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为目标,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依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建设“四个中心”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丰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引领,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把我校建成具有鲜明中国音乐教育特色的世界一流音乐学院。
(一)总体目标
以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为特色目标,不断提升学科和办学水平,到2020年,步入世界一流音乐学院行列。
“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得到丰富和完善;“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贯穿到治学和教学中,并彰显成效;中国乐派高精尖项目创新中心建设呈现良好基础,并可持续发展;《中国音乐大典》建设工程的编纂工作部分完成,东方音乐研究院、乐队学院等建立;力争每年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有所增加;科学项目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国家音乐研究的中心和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每年推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原创性音乐作品或剧目,五年内推出1-2部代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优秀作品。
办学特色突出,优势学科进一步提升。将中国声乐、中国器乐两个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将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理论两个学科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学科;将乐队学院建设成为全球交响乐队诠释中国音乐作品的世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培养出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力、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中国音乐接力人。
在全国本领域中的领军人才数量有较大增长;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办学国际化进程得到实质推进,与更多世界一流音乐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中国音乐在世界中心舞台的影响力提升做出贡献。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两级班子的治校理教能力明显提升,中层干部队伍素质高、能力强、勇担当、肯奉献;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呈现出新面貌。
建成支持到位、运转灵活的保障服务体系;办学空间得到扩展,办学环境与条件优化,数字化校园建成并使用,世界一流音乐院校构成要素基本具备。
打造并创建“中国音乐节”品牌,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考级工作水平提高、规模扩大,影响力提升,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音乐培训覆盖全国,我校对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辐射力和贡献力更加彰显。
1.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围绕提升教学质量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步伐,抓住本科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不放松,启动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艺术技能的德艺双馨音乐人才;建设一批质量高,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进一步规范发展研究生教育,顺利通过教育部各类研究生教育评估并力争取得好成绩。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建设好中国音乐研究院,做好学校顶层设计;持续建设好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进一步巩固优势和特色专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深度培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协同中心项目”,争取获批国家级协同创新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中标率比“十二五”期间有较大提升;提升音乐原创能力,打造学校品牌的经典剧目。
全力做好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制定和建立出便于引进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机制;面向世界开放式办学,增进与世界一流音乐学院的合作,继续做好接收国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工作,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2.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依托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着力打造东方音乐研究院和中外音乐交流中心。东方音乐研究院通过聚集和造就一批名师,培养一大批艺术家,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东方音乐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以中国音乐为引领的“东方音乐的人才培养基地”、“东方音乐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中心”、“东方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文化窗口”和“东方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平台”。中外音乐交流中心积极与世界一流音乐学府展开合作并接轨,将历史悠久的音乐传统与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充分交流,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音乐,推动中华优秀音乐文化“走出去”。
围绕“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的服务定位,进一步加大社会服务功能。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学校各方面服务社会的系列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项活动开展;打造好有“国音”品牌的各类实践活动、音乐节和国音堂等演出平台;进一步深化已经建立的国内外各类基地的合作,使之切实发挥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考级培训学院要向社会纵深方面发展,体现出更宽覆盖面,规范和提升培训质量,尤其是提升青少年的培训质量,在海外建立中国音乐学院社会音乐考级点,总结经验,逐步扩大,提升海外影响力;完成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在全国的布点设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符合实际的艺术培训,形成完善的培训模式,让中国音乐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继续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做好支持小学美育工作,并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3.党建工作和内部管理——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完成新一届党委、纪委换届工作;完成三年一届的机构调整和中层干部换届选拔聘任工作;强化两级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责任到人,进一步提升两级班子治校理教能力;加大干部培训、管理和考核力度,拓展干部视野,内化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放眼全局、开拓创新的能力,加大常态下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把用党章和党内法规教育规范党员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工作方式创新,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和主动权,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紧贴形势和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工作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确保层层落实到人,营造出学风清正、氛围优雅的大学氛围和人心向上的良好大学精神;做好群众工作,汇聚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智慧力量。
贯彻《中国音乐学院章程》,推进大学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打造体现中国音乐文化内涵的高雅、精致、绿色、智慧校园,提炼“国音”文化,建好中英文官方网站、学校大数据库等信息宣传平台;综合教学楼全面投入使用,基本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并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后勤和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格学校经费使用,提升财务规范化水平,开源节流,保证教职工的待遇和收入水平逐年递增,使广大教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抓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加强学科整体谋划,准确定位学科建设的方向、层次和重点,完善学科发展的投入和保障机制,巩固、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立足北京,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培养学校教学和科研骨干人才,吸纳国内外有志于中国音乐的高精尖人才,推动产生一批同行评价卓越并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教学与学术成果。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建设富有活力和实效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一)发展目标
以继续推进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建设为长远目标,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明显增强,在重大项目和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力争部分优势学科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理念,从创作、表演、理论、教育、传播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继续推进“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立足国际眼光,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通过重大课题、创新团队、品牌活动等平台的吸引和支持,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在国内外相同领域之内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国家级项目为平台,努力建设“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示范实验教学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完成已有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相关平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努力建设好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预期成果,顺利进入第二个周期的建设;争取获得文化部、教育部重大招标、重大攻关课题,并通过相应的重大专题研究、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进一步强化中国音乐学院在中国音乐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体系性、权威性和引领性;以国际交流为窗口,在学院层面整合、规划已有相关各类活动平台,打造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有结构的国际交流平台;以服务京、津、冀为责任,开展京、津、冀音乐文化政策与发展研究,积极发展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以研究生教育与科研有机结合为动力,研究生综合改革为抓手,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丰富学科建设内涵,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稳定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十三五”保持在校研究生规模在700人左右。
(二)主要任务
1.根据国家需要,从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再次凝练我校办学特色与目标定位,并制订中国音乐学院“双一流”中长期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获批并建好北京市高精尖项目——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在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或重大招标项目上有所突破,力争获批国家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和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项目,在中国音乐资料建设、教材建设和中国音乐重大理论命题研究三个方面,有实质性推进。
3.做好国家级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的规划和院内培育工作,力争实现突破;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分类分层课程构建,推动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各类教材的编写;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学科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积极推进“双导师制”,进一步完善“导师课题制”,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以国家研究生各类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导师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潜心教学与科研。
5.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围绕中国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建立国际高端教育项目、联合实验室、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合作办学机构,同时,建立我校海外中心或办事处以及教学科研基地,推动国际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6.有效推进《中国音乐》编辑部的制度建设,积极申请国家期刊资助基金,确保刊物学术质量与出版品质,增强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界引导力。《音乐中国》刊物继续扩大知名度。
7.通过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在国内没有布点的地区再建10个校外教学研究基地,进一步探索校外基地建设的模式、结构和管理办法。办好“非遗”保护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1.健全以中国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做好“学科发展规划”与各系部规划间的相互衔接,并对各个中长期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和落实,提出年度详细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目标的具体工作部署,分年度、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保障“十三五”规划在全校各项重要工作中有序、协调推进。
3.围绕学校科研目标定位,形成教学、科研、管理的协作联动机制,促进我校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为学校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机制保障。
4.顺应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和重大科研项目定位,打造一支以音乐研究所在编研究人员为主体,兼职和流动研究人员相结合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突破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岗位制度壁垒,建立研究岗与教学岗的轮岗机制与“绩效考核一体化”的模式,出台标志性成果评价体系、人员考评体系及其相关激励措施,推动我校重大科研成果的有效、大幅提升。
5.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效果反馈系统,定期对规划实施过程、进度和方向等进行评估和跟踪检查,提高规划的实施效率,减少浪费。
6.完善研究生院招生、培养、学位、学科等各项工作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治理学术不端、确保学术诚信各项制度;发挥制度力量,保障所有工作的公平、公正和效率。
7.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改进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引导研究人员将更多精力转移到科学研究中,从而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促进“产、学、研、发”一体化,以及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服务于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探索符合我校定位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在本科教学与实践基础上,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实践教学,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本科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行业领军人才和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确保更好地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
(一)发展目标
坚持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生成为全面掌握音乐创作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立足中国音乐,借鉴世界多元音乐的音乐创作人才;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精湛表演技艺的音乐表演艺术人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在学校教育领域致力于中国音乐文化传承、传播的音乐教育人才;艺术管理专业学生成为引导和管理艺术市场健康发展,以传播和弘扬中国音乐为己任的复合型的人才;音乐科技专业的学生成为以科技诠释音乐,以科技创造音乐能力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全面提升;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的招生计划,“十三五”期间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400人左右。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以国学为根基,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对外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对内加大专业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课、实践学分等环节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调整专业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根据社会极速变化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加大专业间人才培养方面的交融、交流和交叉,推动各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进一步加大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及音乐表演三个市级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的力度。继续巩固并强化优势专业,进一步形成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联动促进。根据需要加大对优势专业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专业表现突出的学生要重点培养,激发学生的潜质和创新力。
加强对传统音乐、中国声乐、中国器乐等课程群的重点建设,进一步打造特色课程群,并发挥其辐射力,在全国音乐院校中起到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表演专业小集体课、合奏、重奏、思政类课程建设。继续更新和丰富课程内容,面对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适度的特殊人才的特殊需要,建设一批适应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新要求的新课程。
以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划和逐渐完善为基础,构建中国音乐文化传承体系。一方面支持中、青年教师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另一方面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及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家请进校园,使中国音乐在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中的传承成为可能。同时,通过创新课程及讲座等多种形式,使校外专家及其成果介入我校的教学活动中,并成为常规课程的有益补充。
3.加强规划,努力打造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经典教材
力争2020年底,完成中国音乐学院专业教材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做到内容先进、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保证质量,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同时结合精品教材和优秀课件建设,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精品教材评选活动,打造中国音乐学院经典教材体系。
4.完善制度,构建一流的教学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流程,编制教学管理工作手册,确保管理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和全面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加强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在教学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考核,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质量、教学事故公报、通报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制订一系列监督检查考核和处罚办法,保证督查工作顺利开展。
5.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推进教学改革,鼓励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和考试方式革新的探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继续推进多媒体教学、继续加大“互联网+”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学习资源,增加学生互动和实践环节,加大个性化教学的实验力度,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调动激励教学主体客体双方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思想和意识,形成“教得愉悦,学得快乐”的良好教学相长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一流的高素质的音乐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以中国音乐为基础,广泛吸收、学习和借鉴国外各类优秀音乐文化,形成特色鲜明,文化多元的教学模式。
6.突进实践基地深度化建设,拓展新的实践空间
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整合实践基地资源,优化实践资源结构,建立互动、互促、互补平台,达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逐步形成“实习→就业”和“产、学、研、发”一体化的紧密协作型实践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分步、分阶段建成各种形式的相对稳固、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群。
拓展学校艺术实践空间,完善艺术实践月活动,创建中国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特色示范区。三年内使之成为精品项目,五年内实现系统化的纵向和可持续发展。搭建中国音乐学院为首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直通车”,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学校品牌价值。
1.专项经费和校内自主经费双重保障。以项目管理的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卓越人才的培养、教师围绕课程开展的教学改革、各系的教研室建设工作、教材规划出版、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2.建立定期的专业建设论证和研讨会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论证和研讨会,探索建设新的专业方向,完善专业布局,不断加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人才培养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深入调整专业结构,修订课程大纲,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实现分类、分层、分阶段的规划和有效引导,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研究和建立适合我校教学特点的课程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开展校内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5.教学条件和设施日益完备。综合教学楼投入使用后,琴房充足,乐器和教学设施配备齐全,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高效配置。建设大师工作室,实验室,研讨课教室,专业小集体课教室等,开发和实现新的课程形式,能够促进师生在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开展创新,推进建设一流本科教学的步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服务学校事业发展、服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主动适应时代需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拓展人才工作思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层次人才发展,充分利用北京艺术人才聚集的优势,不拘一格创新用人方式;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音乐院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以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建设高水平教学与创新团队为依托,探索开放式用人机制,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满足学校发展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世界音乐领域、满足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求的一流音乐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音乐人才。
到2020年,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
1.师资队伍数量得到进一步充实。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师队伍,基本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全校教师人数控制在300人以内,生师比控制在7:1。
2.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年龄结构趋于合理,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5%-70%左右,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提高到40%,以满足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根据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进经费投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和北京市各种“引智”项目和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知名院团中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特别是加大对优势专业音乐学、作曲、声乐、器乐和急需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2.加大对学科(学术)带头人支持力度。按照学科和专业方向分类,选拔学科(学术)带头人,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采取资金配套、合作研究、学习深造等多种方式予以重点资助。
3.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作用,搭建学习培训、学术交流、教学实践等活动平台,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创作能力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学习深造,培养、造就一批高精尖音乐教育、研创人才。
4.加大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
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和战略性开发,健全青年教师发展扶持体系,加大对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和培养力度,为青年拔尖人才发展提供充分的成长条件与机会,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后备人才。创新教师岗前培训与岗位培养的模式、机制与内容,完善对青年教师和新兴学科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资助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参与度,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
5.严格师资引进标准。理论、作曲、管理学科必须是国内外音乐专业毕业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其他学科必须是国内外音乐专业毕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学位优先)的人才。
6.建立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聚合社会人才资源,聘请在教育和文化事业各方面有较大成就和影响的国内外专家、教授为我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外聘教授,返聘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退休教师,形成一支高水平兼职的师资队伍,补充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兼职教师比例要控制在专任教师的20%以内。
7.完善岗位聘任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奖罚分明,符合我校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以强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新型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8.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德为先的基本导向,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把提高师德水平作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树立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考评、监督机制,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聘任(聘用)、表彰奖励的首要内容,并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和评议。采取综合措施,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
1.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完善分层分类的人才发展资助体系,重点加大对基础人才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绩效奖励及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的经费保障力度。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在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除他们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2.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鼓励和支持教师出国研修、交流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提升教师对世界学术发展前沿的追踪把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引进境外高水平教师的政策制度,吸引境外高水平教师来校任教,创新和完善外籍教师管理与服务制度,整体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
3.优化人才遴选聘用机制
完善教师遴选补充机制和教师职务(职称)制度,逐步推进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结合。完善聘用合同管理制度,区别不同类型人员特点,实行聘用合同、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多种合同管理形式。完善优秀教师合理延聘和返聘制度。积极完善教师和其他人员的良性退出机制。
4.改进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有利于促进人才专业发展的科学化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完善不同类型人才入职性评价、职务晋升性评价和工作绩效性评价方法,增强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拓宽人才评价渠道,完善校内外同行专家、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5.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研究探索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确定报酬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引进的体制外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尝试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多种分配制度。健全人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面对全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与环境,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牢牢抓住我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在学校构建“中国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窗口”的办学定位指引下,紧密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部署与要求,进一步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提高学校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品质,搭建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音乐院校的办学目标稳步迈进。
(一)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基础上,依托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在学校“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院校”资格基础上,依托“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梳理规划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中国音乐推广、留学生招收与管理、海外传播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范围,拓展国际合作形式,提高国际合作层次,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到2020年,实现各级各类在校留学生人数达200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0%左右;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国际化条件保障。
(二)主要任务
1.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开展“高水平、深层次、有特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平台,提升我校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与能力;通过全面梳理与各境外签约院校、机构的履约状况,优化完善合作对象的布局和结构;通过与国际一流音乐院校、机构和一流学科、专业的学习交流借鉴融合,凝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与音乐人才, 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发展,提升我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增强学校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举办各类国际音乐节等活动,协同创建“东方音乐研究院”,为经济建设的“一带一路”搭台唱戏、保驾护航。
2.推动多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与世界一流音乐艺术院校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吸引境外知名院校、教育机构合作设立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或项目;充分利用好《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等政府政策支持项目,通过“外培计划”,选拔、鼓励各教学系部、科研教辅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办学,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办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我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加大与境外知名院校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课程植入,推进校际间互认学历学位,推动跨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十三五”期间争取在海外建立3至5个有一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境外合作办学点。
3.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对世界顶级音乐大师、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工作;引进境外先进教学模式和优秀教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中,逐步提高高水平外籍教师聘任比例,助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
4.加强中国音乐推广。依托“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以东方音乐研究院为载体,全面推进与世界一流音乐院校、研究机构的高品质项目深度合作;加强以中国音乐传承与传播为主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推进境外考级培训教育站点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大力发展中国音乐海外教育;有计划地派遣优秀师生赴境外教学、讲学、访学、演出,传播、推广中国音乐。
5.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充分利用好“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平台,进一步加大联合办学力度和海外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开拓留学生招生渠道,提高国际化办学层次;稳步扩大留学生数量,着力优化留学生结构,重视开展学历学位留学生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我校优势学科的知名度,完善英语授课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与管理质量。
6.构建考级培训海外传播平台。努力构建考级培训新体制机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统筹校内外、境内外资源与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培训项目,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明确定位的培训教育体系;力争在5年内实现在境外10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站开办工作目标,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境内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服务社会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1.依托“两个中心”建设,打造国际化发展基础保障。充分汲取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学校“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政策、机制、资金保障,为学校国际化办学建设与发展提供长足的基础保障。
2.搭建一流平台,提供国际化水平条件保障。充分利用好“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北京市“外培计划”院校、东方音乐研究院等平台,与国际一流音乐院团、机构深度合作、协同融合,为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音乐艺术人才提供条件保障。
3.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国际化协作制度保障。根据学校国际化办学建设与发展需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指引下,全面梳理编制学校外事工作制度汇编,协同研究生院、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艺术实践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共同研制出台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学术、音乐艺术传承与传播的外事政策与制度,引导和保障学校国际化协作全面发展。
4.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化建设续航能力。加强全校师生的国际化发展的思维与眼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规划好各级各类人员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训。通过赴国(境)外短期、中期或长期研修、交流、学习,资助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音乐活动等方式与途径,强化队伍建设,保障学校国际化建设人力资源储备。
5.建立种子基金,确保国际化办学可持续发展。通过学校自筹、校友会捐赠、基金会融资、社会募集、中央地方项目资金支持等多头并举、多方筹措,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基金会中创建一支国际化发展建设种子基金,形成多元的资金来源与投向,确保学校国际化建设发展事业健康、蓬勃、科学、可持续发展。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战略发展目标和“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根据校园现状,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着力打造校园形象、育人环境和优质保障体系,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一)发展目标
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建成体现中国音乐文化内涵的高雅、精致、绿色、智慧校园,使校园形象展现中国音乐最高学府的风采;打造高素质的后勤保障队伍以及强有力的支持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1.基础建设有新进展。抓住首都发展新机遇,积极协调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争取在新区域建立新的艺术教学实践基地,突破办学空间不足的瓶颈;完成学校综合教学楼工程建设与配套工作,以及附中教学设施改造工程;深化校园建设与规划,完成风雨操场建设,以及教学楼、阶梯教室、琴房楼、生活保障区等设施装修和绿化美化改造,提高综合使用效率。
3.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术型、艺术型、人文型的音乐图书馆。优化文献结构比例、搭建特色资源数字化平台、开拓学习空间、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提升馆员信息服务和水平,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和人性化服务。
4.着力构建智慧校园。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应用、精细服务、支撑创新”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数据管理为核心,建设数据融合、信息共享、校务协同和智能服务的智慧校园,总体实现“开放、互联、智能、创新、融合”的信息化环境。
5.创新后勤与国有资产管理服务模式,形成科学完善的保障管理机制。打造品牌物业并提升服务质量;精心营造环境宜人、品味高雅的生活服务、育人氛围;加强资产清查、配置与管理,不断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加强学校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工作,形成政府采购更加规范,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6.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业务流程;加强财务人员及兼职报账员的培训,提升为教职工服好务的能力;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逐步树立“用预算指导工作”的管理理念;加强绩效评价,强化支出责任,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目标,为实现科学理财、规范理财提供制度保障。
5.健全与创新后勤与国有资产工作激励运行机制,建设资产三维动态管理系统和招标采购管理系统;用质量体系标准规范工作,大力完善服务保障和国资管理相关制度;建成高素质的职业化后勤保障服务队伍。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围绕着学校“十三五”期间改革和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加强我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引领并保障学校各项改革发展工作的有效实施,营造具有浓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和谐向上的氛围,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等音乐学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1.两级班子建设目标:
校级领导班子——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政治素质强,作风优良,结构合理,懂规矩、守纪律;具有宏观眼光,战略思维,有较强的创新改革意识、治校理教能力和攻坚克难能力;团结、向上、负责、实干、廉洁、高效。
系部级领导班子——综合素质高、懂规矩、守纪律;眼界宽,宏观意识强,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具备较高的业务发展引领水平和较强执行力;团结、实干、奉献、进取。
2.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基层各党总支、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提升基层单位的业务发展和师生的共同发展起到了切实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群众认可度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一步扩展和加强。
3.干部队伍建设目标:干部队伍德才兼备,政治意识、组织意识、纪律意识强、作风过硬、敢于担当、廉洁奉公、吃苦在前,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高。“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到位,保证学校事业长足发展。
4.党风廉政建设目标: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地生根,体制、机制和制度完备并进入长效良性运行;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风清气正的育人和办学环境更加优化。
5.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与统战工作目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强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及德育工作中的地位,积极探索适合艺术院校特点的教学手段;全方位推动学校发展的聚心、聚力、聚智强大合力凸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形成。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各类人士在民主办学、科学研究、教育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
6.老干部和群团工作目标:服务型、创新型工会之家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教代会机制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共青团在团结、引领先进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发挥青年组织的巨大作用。
1.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做好党委和纪委换届工作。
2.强抓校系两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发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领航作用。打造团结奋进、善谋大事、懂规矩、精管理,作风硬、能力强的校级领导班子集体,引领学校在新时期破冰前进、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再创辉煌。
3.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治校理教能力。坚持“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做好干部任用选拔工作;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使用,加大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力度;全面从严管理干部;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4.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全面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落实党委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一岗双责”,加大责任考核和追究力度。切实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纪委监督责任,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以干部人事、财务管理、科研经费、学术规范、招生考试、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等工作领域为重点,推进学校权力结构科学化配置、权力运行规范化监督和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三个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富有实效地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的专题活动,结合艺术院校实际,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示范服务,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和战斗力。
6.确保党员发展质量,构建党员管理评价体系。重点关注高端人才、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群体,按规定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完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与教育,开设学习考试系统和“特色精品课程”;落实党员教育培训规划,认真开展党组织排查等党员管理工作;建立困难党员帮扶长效机制。
7.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构建全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展实践教育平台。继续推进师德教育品牌“我是魅力国音人”活动;建立全覆盖的理论学习教育机制,拓展新媒体宣传教育途径;搭建平台,增强实践教育实效性。
8.开创宣传工作新局面,营造校内外良好舆论环境。建立学校与新闻单位联动舆论引导机制,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形成主动宣传的联动机制;创新宣传方式,精心打造学校中英文官方网站,建设好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平台,进一步扩大中国音乐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9.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群众工作水平。完善工会、教代会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二级教代会在二级单位依法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行政决策系统与教代会民主管理和评议监督系统的有序搭接平台。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创建共谋发展、促进和谐的统一战线良好氛围。抓好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切实发挥老干部在关心下一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共青团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人才开发工程、青年文化工程、活力提升工程和团建创新工程为载体,坚持思想引领,突出成长服务,引导青年参与、努力促进青年发展。
7.坚决贯彻统战工作校系两级联动机制,坚持校党委领导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党外干部考察任用会商制度、校系两级联谊交友制度、意见建议回复制度等。
遵循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有效引领,着力提升质量,不断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积极探索构建“三四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三大突破”、“四大工程”、“五大建设”),在学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与提质增效。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学风教育长效机制健全,学风校风建设上取得实质性成效,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实现资助育人的战略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和亮点不断出现,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工作机制健全。
1.积极寻求“三大突破”
(1)实施质量工程,在明显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上寻求新突破。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工程,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增强育人实效;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校外专家学者、校级领导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
(2)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上寻求新突破。
公开、公平、公正开展好奖助工作;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精细化服务为目标,不断提高就业工作软实力,构建就业引导工作体系。
(3)探索工作新模式,在学生基层组织活力建设上寻求新突破。建立及时高效的学生思想行为调查和学生需求意见反馈机制,让党团支部、班级、宿舍、学生社团等学生基层组织成为学生参与、体验、成长的摇篮,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
2.扎实推进“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坚持整体教育与分层次分阶段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因势施教、因群施教、因业施教、因人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力开展校史与学校优良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国音精神。
(2)新生引航工程。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活系列讲座、心理健康普查与教育、新生座谈会、新生学生干部培训、地域文化讲座等系列活动,深入有效开展新生教育年活动,为新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青春榜样工程。依托学生各类评优表彰、毕业典礼等活动,选树学生先进典型,全方位宣传和打造国音青春榜样,引领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4)校园文化精品工程。传承并精心打造一批校园文化精品和文化建设成果;推进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引领并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3.努力聚焦“五大建设”
(1)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有效推动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2)学风建设——持续开展优良学风建设活动,以考风正学风、以教风促学风、以班风建学风、以典型带学风,以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扎实有效推进学风建设。
(3)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依托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有效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激励、矫正和管理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队伍建设——在完善领导体制、准入制度、理论素养、业务培训、专业发展、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发挥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学生党员先锋工程。扎实推进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5)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校园迈向“互联网+”,以学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学生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努力实现无纸化通知、网络化管理、新媒体服务,打造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综合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我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网络育人成效,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1.进一步深化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具有艺术院校特色、富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有效提升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2.建立和完善学生工作的评估机制和责任机制,探索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系统性教育、学生事务规范化管理、学生发展专业化服务、学生工作综合性协调方面的功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3.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我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的作用,提供全面开展工作的组织保证。
4.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我校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及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5.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实行专款专用,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完善校园学生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方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优化工作手段,确保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的要求,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充分发挥我校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增强学校对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辐射力和贡献力。
(一)发展目标
把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和考级培训学院打造成我校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探索在全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聚集地建立中国音乐学院分校机制,提高我校社会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贡献力。
依托学校教学资源优势,根据社会用人需求,以培养音乐普及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将艺术培训覆盖至全国二三线城市,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功能与定位的拓展和转型,扩大受教育人群的覆盖率和数量,扩大艺术教育学院办学规模,提升教学质量。
持续保持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考级全国第一的领先地位,力争考级人数以平均每年5万人次的规模增长,打造“品牌卓越、服务一流、家喻户晓、影响世界”的考级品牌,实现“品牌、权威、质量、规范”的办考目标。
(二)主要任务
1.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好国家和北京市各类大型文化交流、实践、培训、对口支援等任务,打造“中国音乐节”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活动,积极发挥学校服务社会功能。
2.优化专业结构
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学院的专业结构向“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深度转型,创新引领,服务新常态。加强音乐教育的社会化服务,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使之更趋合理化。
3.开拓办学模式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扩大招生宣传,开展多形式合作办学,拓宽与全国各地院校及机构的合作,在符合办学条件的城市建立校外学习中心。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协调发展非学历教育,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培训,针对社会不同人群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开设大师班、名师讲堂、音乐普及课程等;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深化工作,力争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拓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办学,探索新的联合培养模式,为广大音乐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渠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4.加强师资与管理团队建设
为更好地开展我校继续教育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建立师资人才库,聘请优秀教师授课。定期筹备召开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并根据各函授站与各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需求,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师资培训。明确继续教育学院各岗位工作职责,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队伍,全面提升办学能力与教学服务水平。
5.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共享,逐步挖掘可上线的课程资源,发展在线教育。建立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提高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学生自助事务的便利性。在保证管理秩序和学习质量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支持和服务。
7.认真做好考级辅导教师和社会音乐教师的注册、培训、认证工作,积极引入新媒体和网络科技,运用网络手段努力建设现代化的考级培训教育体系。
8.积极推进海外考级,加强与海外艺术教育团体合作,力争在五年内实现10个国家和地区“学中国音乐,考中国乐器”,把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级品牌影响力辐射到全世界。
1.打造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建设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平台,逐步完善学生学籍等网络管理系统。拓展大数据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绩效,更新完成远程教室设备。
2.完善制度体系
制订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流程,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及招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制度,发挥制度力量,保障管理工作的效率。
3.强化教学督导
进一步加强函授面授学习及校外办学站的教学督导,加强成人业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在课程安排、教师配备、以及学生管理等各环节更趋科学合理化。
4.修订和完善中国音乐学院考级管理的规章条例,保障实现考级培训学院的办学目标。
5.加强考级管理队伍、考官队伍、辅导教师队伍和考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考级培训学院的管理办法和机制。
6.保障考级培训学院教育经费投入,优化配置,有效利用考级经费,确保考级培训学院重点项目的发展。充分利用院内外、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我校考级与非学历培训教育全面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
2016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