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时间:2017-12-28
中国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
时间:2017-12-28
一、建设目标
中国音乐学院以国学为根基,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是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博士培养单位,拥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艺术硕士(MFA)授予权,建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校”“全球音乐教育联盟总部基地学校”。形成了以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的多层次教学体系。
(一)办学方向
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的音乐学院。学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落实高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任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
(二)总体目标
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为总目标。完成“中国乐派”之“中国声乐学派”全面梳理工作;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凸显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办学特色;保持中国音乐学院在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等学科领域的世界引领性优势;扩大“中国乐派”为代表的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世界影响力;依托“全球音乐教育联盟”重要平台,构建国际音乐教育共同体,中国音乐学院稳居世界一流音乐院校前列;将“中国乐派”建设成为世界主流音乐学派,推进中国音乐文化全面复兴。
(三)学科规划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养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高层次优秀音乐人才,营造朝气蓬勃、开放自信的学科建设氛围。
以一流学科“音乐与舞蹈学—中国声乐”建设为核心,以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艺术实践、理论依据为基础,制定科学、可行、前瞻性的学科发展规划,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造就一流师资、打造一流管理、发挥一流的贡献力。
近期,“音乐与舞蹈学—中国声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声乐研究论著、中国风格经典作品、中国声乐名家展演、中国声乐教育资源数据库等多元化成果。完成 “中国声乐学派”教学体系、艺术实践及理论知识的全面梳理工作,“中国乐派”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中期,“音乐与舞蹈学—中国声乐”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培养国际顶尖音乐人才,推出世界领先研究成果,扩大“中国声乐学派”国际影响力,“中国乐派”成为世界主流音乐学派。
远期,“音乐与舞蹈学—中国声乐”稳居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中国声乐学派”成为世界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乐派”引领世界音乐学派。
“音乐与舞蹈学—中国声乐”学科方向将在未来建设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理论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系统推进,完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中国音乐学院进入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行列。
二、建设基础
(一)办学定位
中国音乐学院服从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发展需要,全面加快推进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倡导和建设以中国音乐资源为依托、中国艺术风格为基调、中国音乐家为载体、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的“中国乐派”。
学校提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12字办学理念,即“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
承国学:国之典,人之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中华儿女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国音乐学院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扬国韵:形之雅,声之悦。彰显传统文化自然本真、含蓄悠远、生生不息的高雅气质,使中国音乐独秀世界之巅,绽放百姓人家。
育国器:天之器,地之品。塑造人文底蕴深厚、行为举止阳光、音乐技艺精湛的综合人才,养学子平凡而高尚、普通而卓越之大气。
强国音:礼之国,乐之根。深植中华文化,创建世界一流,奏强中国声音;创艺术包容氛围,建文化警示机制,实现世界一流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独具特色
中国音乐学院在国家文化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声乐艺术在世界上具有不可复制的文化唯一性。中国声乐艺术在推动中国文化复兴、建立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音乐学院全面系统梳理第一代、第二代中国声乐艺术教学案例,扎实推进“中国声乐学派”的建设;致力于中国声乐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创作复排并展演《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经典歌剧作品;着力于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和中国声乐艺术资源建设。
(三)中国声乐艺术教育名师荟萃、人才辈出
自1964年建校以来,中国音乐学院坚持以特色学科谋发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中国声乐教育家群体,培养出一大批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引领了中国声乐教学体系的发展方向。中国声乐现拥有博士生导师17名(包括声乐表演教授10名、理论教授4名、国家一级演员3名);硕士生导师26名(包括教授9名、特聘教授4名、副教授13名)。
三、建设任务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中国声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向。中国声乐包含歌唱艺术教学、歌唱艺术实践、歌曲歌剧创作、歌唱艺术理论研究,以及“中国声乐学派”。“中国声乐学派”以国学及中华优秀传统音乐艺术为根基,以第一代、第二代声乐艺术代表人物为载体,以优秀声乐作品为体现,是中国音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中国历史积淀、立足中国大地、发展于时代需求、凸显中国艺术特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是继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之后,重要的东方声乐艺术学派。
以“中国声乐学派”建设为中心,推动中国音乐理论全方位发展;以中国声乐表演为牵引,推进当代音乐创作走进百姓人家,带动中国音乐表演学科整体提升。通过“音乐与舞蹈学—中国声乐”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的建设。发挥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引擎作用,扩大人才培养领先优势,占据中国音乐人才培养制高点,使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处于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领军地位。
(一)崇尚兼容并包,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推进人才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制度化建设,营造兼容并包、自由活跃的人文学术环境,重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国内外引进与校内培养两个途径,建设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的师资队伍。坚持用事业凝聚人心,用音乐汇聚力量,打造一支国际顶尖、名师云集、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
(二)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培养对人民有感情、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社会主义优秀艺术人才。
采取预科加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精心选拔优秀学苗,经过预科阶段的培养观察,择优录取;量身定制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开设“中国声乐实验班”和“少数民族特色班”;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全球声乐实践基地。
依据学科特点,将实践教学划分为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的常规基础训练、汇报音乐会和毕业音乐会等三个层次,构建“全程化、层次化、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声乐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统筹兼顾中国音乐理论、中国戏曲、中国民歌的教学与实践,建立“模块+平台+基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出理论创新成果
全面推进“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建设规划”项目,推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多样性,又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国际水准中国声乐系列教材。创新符合艺术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证中国声乐人才培养方向,为中国声乐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加快推进中国声乐艺术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艺术实践、理论依据等研究,开展“可读性文本”和“视听性资源”的抢救、研究、整理、建档等工作,推出《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和《中国声乐艺术资源库》“一书一库”理论成果。
(四)推进文化传承,提高社会影响力
依托中国声乐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设民歌传承、戏曲传承、歌剧传承等名师特色系列课程。以“服务京津冀、辐射全中国、影响国内外”为定位,推出系列艺术实践、社会培训,创作一批讴歌新时代的优秀声乐作品,增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四、改革任务
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改革、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文化服务等关键环节突破瓶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实现高等艺术教育的内涵发展。
(一)优化师资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经费投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聚合社会人才资源,聘请高水平师资力量;加强师德建设,形成师德师风与业务水平提升的双效机制,实现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创新培养机制
全面推进本科、研究生课程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国声乐、中国器乐课程群的重点建设,构建特色课程群;进一步协调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为艺术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完善实践教学,形成“实习—就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三)激发科研活力
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制定《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据一流学科建设需求编制科研课题指南,实施研究生课题定向培养机制;打破科研人员校内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科研人才;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组织团队申报并完成国家重大攻关、招标课题,持续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四)推进国际交流
以“全球音乐教育联盟”凝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与音乐人才,举办各类国际音乐交流活动,实施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机制、境外合作办学机制等,增强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力。
(五)服务社会与资源募集
“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通过举办一系列国家重大音乐艺术活动,广泛开展社会艺术考级、社会音乐人才及师资培训等,发挥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以专项经费、校内自主经费、基金会募集资金方式提供经费保障。
五、预期成效
第一,明确“音乐与舞蹈学—中国声乐”为一流学科建设方向,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等学科方向为支撑。
第二,以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实践的发展为时代背景,探索“中国声乐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梳理第一代、第二代中国声乐教育的成功案例,总结中国声乐教育的理论体系。
第三,实行“表演+理论”的博士双导师制。通过“名师挂牌招生制度”“艺术人才文化素养计划”“本硕连读”“硕博连读”“课题招生”“课程改革”等具体措施,占领中国声乐本、硕、博三个学历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第四,通过“中国经典歌剧复排计划”“中国歌剧创作排演计划”等重点项目的推进,探索以 “项目”成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产(创作)、学(培养)、用(演出)创新型中国声乐人才培养机制。
第五,以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中国声乐实验教学中心三个机构为实施部门,从教育体系、理论研究和创作表演三个方面,保证中国声乐优势地位。
六、保障机制
(一)层次化管理
第一层:中国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学科建设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规划办公室。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主持和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工作。
第二层:学校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学术判定、评价等,确定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审议的各项事务,分阶段对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进行绩效评价,给出评价结论和改进意见。
第三层:教育教学中心负责协调各系部教学单位、艺术实践部门、社会服务等机构,统筹落实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任务。
第四层: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中国声乐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一流学科建设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前沿创作、成果应用等具体工作。
(二)支持与保障
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具有高等艺术院校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把方向、管全局、做决策、保落实,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为领导核心,学校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工作委员会为评估主体,对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进行阶段评估和整体评估的自评估,同时接受教育部有关部门的专业评估。通过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教育教学中心、教学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财务中心、音乐师范教育中心、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宣传新闻中心等机构,进一步统筹党建、教学、科研、人才、实践、国际交流、行政管理等方面资源,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良好运行机制,全面支持保障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