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中国交响乐团CNSO:李心草:这位音乐家的一生,恰似一部浩瀚的交响乐
时间:2023-12-18
12月15日晚,随着《黄河大合唱》最后一句怒吼的音符落下,“纪念李凌诞辰110周年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落下帷幕。
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执棒下,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合唱团、星海音乐学院星·声合唱团近180人共同迸发出黄河般奔涌的激情,依稀可闻1939年4月13日晚李凌先生参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时,那一曲振聋发聩、撼破人心。
革命圣地延安
“用音乐来纪念音乐家,是最好的方式。”李心草说。
这位与冼星海同时期、同样从广东走出的音乐先辈,于1940年创刊《新音乐》,让这一月刊成为抗日战争中大后方歌咏运动的指挥者。
李凌创办的《新音乐》月刊一经发行,就成为当时国统区发行量最大的音乐刊物。
他是20世纪音乐批评家的先驱,既予时下音乐以启发,又细心吸引、发现、培养、评价、提携着各式人才。
李凌创办的《新音乐》月刊一经发行,就成为当时国统区发行量最大的音乐刊物。
他怀抱深深的教育家情怀,创建上海夜大学音乐系、上海中华音乐院、香港中华音乐院,组建中央乐团、中国音乐学院复院,甚至后期创办社会音乐学院。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李凌在中央乐团成立大会上讲话
在他110周年诞辰之际,李心草与南方+记者聊了聊他眼中的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首任团长李凌。
小南:请您谈谈您对李凌先生有怎样的印象?
李心草:其实我第一次面对面跟李先生接触,是在整整30年以前。
非常巧合。1993年的时候,就在广州,也是在今天举行纪念音乐会的星海音乐厅,我第一次来到广州和广州交响乐团合作,参加了一个比赛。返程回北京以后,李德伦先生、徐新老师,领着我到了李凌先生的家里。
虽然时间很短,但在我印象当中,半个多小时不到40分钟的时间里,基本都在谈论我。李德伦先生向李凌先生介绍了我这么一位年轻的指挥。李凌先生当时话没有说太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永远忘不掉的,是他一直就冲着我乐,很慈祥地笑,叮嘱我好好学习、继续努力、戒骄戒躁等等。
李凌先生
后来其实面对面接触不是太多,我所了解到的李凌先生的贡献、他一生的经历,都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听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的老艺术家们亲口讲述的。有平常聊天的时候,也有在研讨会上,或是学校专门研究李凌先生学术成就的专家授课时。
我非常为之敬佩。我觉得他的一生,无论是在音乐教育、音乐发展、音乐评论、理论研究,还是我们这么多年音乐舞台实践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有目共睹、无与伦比的贡献。方方面面都做得这么好、这么到位,而且备受所有音乐家尊重。他是怎么做到的?我至今都觉得很惊奇。
小南:李凌先生对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有怎样的贡献?
李心草: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我也表达了,李凌先生的一生,虽然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留下来的文字比音符要多,但是他的文字就有如一部浩瀚的交响乐作品。这本总谱是需要我们一代代年轻音乐家演奏下去、传承下去的。
李凌,这两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是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符号。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李凌先生与《黄河大合唱》有很深的渊源,他曾以乐队成员的身份参加过1939年的首演。但我想说,不仅仅是《黄河大合唱》,在中央乐团时期很多经典的民族化交响乐作品,其实都是李凌先生带头组织来完成的,有原创的、有改编的,还有整理的。
这里面除了《黄河大合唱》外,还有很多作品,比如交响乐《沙家浜》、交响乐《穆桂英挂帅》等等,给我们留下了经典之作。李凌先生始终站在幕后,以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来引导大家、号召大家完成这个作品。我觉得如果没有他的号召力、感召力和个人魅力,我想这些作品也许无法完成到今天这样的惊艳程度。
小南:怎样评价上个世纪,包括冼星海先生、李凌先生在内,从广东走出来的音乐家,对新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有哪些精神或者理念是值得年轻一辈音乐家传承发扬的?
李心草:大家知道李凌先生的家乡在广东,冼星海先生也来自广东,还有很多的音乐家、艺术家都从广东走出来,比如说享誉世界的音乐教育家林耀基教授。
我觉得广东这块土地,赋予了艺术家极高的天赋,孕育了很多艺术家,是块很神奇的土地。尤其在那个年代(上个世纪),从广东走出来这么多,能够影响中国半个世纪乃至百年以上的伟大的音乐家,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一方面。
李凌在广东台山老家(摄于1954年)
另外一方面,广东音乐。我知道当中有非常丰富的、不同的音乐素材和内容,数不胜数,每一个风格都是截然不同的。我想,这也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素材,同时对我们交响乐民族化以及今后中国音乐在全世界的推广、发展、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间音乐素材,或者说是我们传承下来的民间音乐和地域性的艺术素材,是我们所有艺术创作里最根本的东西,也是灵魂所在。所有伟大的作品,其素材都源于我们老百姓身边。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创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从这点上出发,我们才能不断地去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挖掘出更多的素材,才能我们真正地把中华优秀音乐,以民族化的方式、世界领先的方式,更好地推广下去。这就是广东音乐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文章链接: